辽宁

详情

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:语文教学设计案例(五)
招教网 2025-09-02 16:49:13

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

  • 备考没方向?
  • 考试时间不清楚?
  • 成绩看不懂?
  •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?
  •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?
  •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?
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
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:语文教学设计案例(五)

《题西林壁》教案

一、教学目标

知识与技能:

正确读写、理解“横、壁”等生字,了解作者简介,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。

过程与方法:

通过朗读与体会,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。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

教学重点:

理解诗意,感受诗歌意境。

教学难点:

领会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哲理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(一)导入新课,激发求知欲

谈话导入,畅谈旅游经历,进而引出《题西林壁》

(二)初读课文,质疑问

1.介绍作者

苏轼:北宋著名的文学家,他字子瞻,与苏辙、苏洵并称“三苏”。

2.解题

题:题写。西林:西林寺。壁:墙壁——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。

3.教师范读,纠正字音,明确朗读节奏。

4.教师带领学习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(1)“横”是什么意思?各不同是什么意思?

(2)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: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,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。

(3)“岭”和“峰”有什么不同呢?(出示图片)

(4)在前两句中,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?

(5)带着感情,再来读一读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(小组合作讨论)

(1)学生汇报“识”、“缘”,教师补充“真面目”。

(2)学生汇报诗意。

(3)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。

(4)全班同学带着感情,齐读整首诗。

5.总结

汇报本节课收获,可以是手法上,可以是情感上的,可以是内容上的。

6.布置作业

写一写四季的庐山、早晚的庐山、晴雨的庐山。

7.板书设计



2025年教资上岸大本营

  • 公告资讯
  • 干货资料
  • 每日刷题
  • 备考讲座

扫码进群,备考路上不孤独

互帮互助,共同上岸

收藏

相关推荐

(c)2008-2025 招教网 ©版权所有

中国互联网
协会
经营网站
备案信息
不良信息
备案信息
中国信用
企业认证
网络110
报警服务